中國周刊

荔波山野間的藍靛色

2017-09-05 9:16:26

文/李金福
攝影/《中國周刊》記者 楊劍坤、王藝忠

責編/侯沁言

貴州省荔波縣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溫暖濕潤以及受喀斯特地質地貌的影響,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小生境。在不大的空間范圍內,既有裸露的巖石、受氣候影響變化大的石芽、崩塌的大石塊等干旱環(huán)境,也有土層相對深厚、營養(yǎng)元素豐富、有機質含量較高、氣候變幅小的石溝石縫;既有陽光充足之地,也有直射光難以到達的陰暗之所。山洼漏斗底部呈現(xiàn)濕度大、溫度低、變幅少、日照少、靜風的氣象條件,而在山脊暴露部位則出現(xiàn)濕度低、溫度高、日照強、風大的情況。小生境的多樣性導致植物群落物種豐富及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復雜。從旱生植物到濕生植物,喜光植物到耐陰植物,草質藤本到木質藤本,生態(tài)幅度大的植物到嚴格喜鈣植物都有分布。因而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

在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里,有一種中草藥在荔波縣境內極為普遍,而且生長茂盛,這種中草藥名叫板藍根。板藍根是一種蓼科植物,莖高約二三尺,七月開花,八月收割。板藍根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大家耳熟能詳,它在荔波的長勢可以說是漫山遍野。在當?shù)?,板藍根極受歡迎,不過不是用來制藥,而是作為制作染料的原材料。板藍根是植物菘藍的根,菘藍和另外一種植物蓼藍都是古代制造藍靛的主要原料之一,含有大青素,戰(zhàn)國時期荀況的千古名句“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源于當時的染藍技術。這里的“青”是指青色,“藍”則指制取靛藍的藍草。在秦漢以前,靛藍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了。由于菘藍甙比蓼藍中存在的靛甙更容易水解,所以在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的時期,菘藍制靛比蓼藍等其他藍草更為普及,明代之前的典籍甚至有“蓼藍不堪為靛”之說。到了近代,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制造靛藍才廣泛使用蓼藍。

 

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已逐漸摸索出制取藍靛的關鍵技術,從而打破了藍草染色的季節(jié)限制。古人造靛是先將刈藍倒豎于坑中,加水過濾,將濾液置于甕中,再按比例加入石灰,用木棍急劇擊水,讓水中的靛甙與空中氧氣的接觸,使之氧化成為靛藍。沉淀后,將水除去,等靛藍的水分完全蒸發(fā),則可將其盛到容器內,等它慢慢凝結制成藍靛。這種造靛和染色的技術,與現(xiàn)代合成靛藍染色的機理是完全一致的。

荔波的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同胞們都保持著一種最原始的穿衣習慣,衣服整個制作過程都由自己動手完成,種棉花、織布、縫衣服、染布,最后做出自己喜歡顏色的衣服。到了現(xiàn)代,他們制作藍靛的過程也是非常簡單,先是從山上采摘下來的板藍根新葉用清水浸泡兩至三天,水的顏色從淺藍變深藍,之后把浸泡好的葉子取出來,藍靛已經溶解在水里頭,然后把石灰放進處理好的藍靛水進行揉搓,這時候藍靛開始與石灰發(fā)生反應,顏色就更深,還產生了大量的泡沫,最后等藍靛沉淀,就把水瀝干,撈出藍靛。

荔波傳統(tǒng)蠟染如荔波的溪流般,從遠古中來,歷史悠久。這種傳統(tǒng)染方多是植物染料,取材廣泛、色澤豐富,其中以藍靛的使用最為普遍。藍靛的材料均提取自板藍根,形成了獨特的染織品。這種藍靛染料對人體無害,不傷害皮膚,對環(huán)境無污染。干色時,黑青帶紫微弱紅,呈紫茄皮色;水色時,入眼看紫紅黑色,光彩奪目,呈紫茄皮色。荔波鄉(xiāng)村市集上,都有以藍靛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藍靛買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藍靛的產品顏色鮮艷、著色力強、牢度好、手感柔軟、有良好穩(wěn)定性。


在荔波尋訪,除了藍靛制作工藝,還見識了自然與人類智慧巧妙融合的蠟染工藝。在荔波的一個村寨中見到一位正在染布的老人。老人家給我講述了在荔波廣傳的一個故事。很久以前,荔波有一個聰明美麗的布依族姑娘,她并不滿足于平時衣服單調色彩,希望能在自己的裙子上染出各種各樣的花卉圖案來,一天,姑娘盯著簇簇鮮花發(fā)愣,恍惚間有一個衣著漂亮的花仙子,把她帶到了一個百花園中,園里有無數(shù)的奇花異草,鳥語花香、蝶舞蜂忙。姑娘在花園中看得入了迷,連蜜蜂爬滿了她的衣裙她也渾然不知。

等她醒來才知道剛才是睡著了,可是低頭發(fā)現(xiàn)她的衣裙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的蜜汁和蜂蠟,她只好重新把衣裙染一次,試圖覆蓋掉蠟跡。結果深藍色的衣裙上被蜂蠟粘過的地方,出現(xiàn)了美麗的白花。姑娘立即找來蜂蠟,加熱熬化后,用樹枝在白布上畫出了蠟花圖案,然后放到靛藍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融掉蜂蠟,布面上就顯出了各種各樣的白花。姑娘為此歡呼雀躍。附近的人們聽到了姑娘的呼叫聲,紛紛來到她家聽她講百花園里的夢境、觀看她染出的花裙、學習她描花繪圖的技藝。從此,蠟染技術就在荔波的民間里流傳開來了。
除了蠟染的傳說,老人還介紹了蠟染的制作過程。繪制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制的鋼刀。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制的畫刀便于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易于蘸蓄蜂蠟。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guī)格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繪制前先將自產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凈,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狀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曬干后用牛角磨平、磨光,石板即是天然的磨熨臺;然后把白布平帖在木板或桌面上,把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里,用火盆里的木炭灰或糠殼火使蠟融化,便可以用銅刀蘸蠟作。有的地區(qū)是照著紙剪的花樣確定大輪廓,然后畫出各種圖案花紋。另外一些地區(qū)則不用花樣,只用指甲在白布上勾畫出大輪廓,便可以得心應手地畫出各種美麗的圖案。

接著把畫好的蠟片放在藍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淺藍色。再放入浸泡數(shù)次,便得深藍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織物上出現(xiàn)深淺兩色的圖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淺藍色上再點繪蠟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現(xiàn)出深淺兩種花紋。當蠟片放進染缸浸染時,有些“蠟封”因折疊而損裂,于是便產生天然的裂紋,一般稱為“冰紋”。有時也根據需要做出“冰紋”。這種“冰紋”往往會使蠟染圖案更加層次豐富,具有自然別致的風味。最后經過沖洗,用清水煮去蠟質,經過漂洗后,布上就會顯出藍白分明的花紋來。
現(xiàn)在的荔波,依然運用著這些古老的手工藝自給自足。尤其是布依族和水族姑娘們,從小就有制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棉布經過蠟染之后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展現(xiàn)著荔波最淳樸的民族風情。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