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博大深邃的生命情懷

2018-04-01 5:00:18

文/王國強
攝影/葛玉修
責編/王艷玲

23年來,葛玉修用鏡頭語言和文字作品記錄著野生動物的美麗,用心靈吶喊和實際行動呵護著瀕危動物的生命,風餐露宿,踏遍青山,演繹著青海高原的天地大美,拓展著人與自然的天地大愛。

左圖:青海湖多在元月份結冰。冰封之前,大天鵝以家族為單位在青海湖周邊淡水湖或沙漠草地游弋嬉戲。圖為活動于青海湖北岸的大天鵝。
右圖:中華對角羚(普氏原羚),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唯我國所獨有,因雄性長著一雙與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對彎的黑色環(huán)
棱狀犄角而得名。

在某種意義上,他儼然是一張炫目的“青海名片”。他行色匆匆地穿行于祖國的遼闊大地,無論走到何處,代表的是青海,宣傳的是高原,呼吁的是環(huán)保,關注的是生命,追求的都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每一個頭銜、稱號和雅號,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凝結,是他呼喊和行跡的注解,是社會各界對他本人由衷的褒揚,同時也記錄了他在青海大地數十年如一日的環(huán)保歷程……

在外人眼里,青海有些空曠,有些荒涼,也有些遙遠,但這里有勤勞純樸的人民、雄渾的山巒、遼闊的草原、神秘的塔爾寺、美麗的青海湖以及數以萬計的高原精靈。葛玉修熱愛齊魯大地,卻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人生軌跡留在了青海高原。

棲息于青海湖周邊沙漠附近的中華對角羚,一旦發(fā)現危險,立即跑入沙漠躲避。圖為躲入青海湖東岸種羊場附近沙漠的中華對角羚。

葛玉修說,在拍攝中,一看見嚴重的鼠害、沙化的草原、雪線的上升、湖面的萎縮,還有那些哭泣的魚類、悲鳴的鳥類以及流血的走獸,他就感到揪心,忍不住要落淚。

漁鷗, 青藏高原夏候鳥。每年3月初,漁鷗、斑頭雁等水鳥便成群結隊來到青海湖、扎陵湖等湖泊筑巢棲息,孵化育雛。圖為漁鷗親鳥與雛鷗。

在一次駐守青海湖的拍攝過程中,一天清早,晨曦初現,湖光瀲滟,葛玉修佇立青海湖岸,舉目觀望,湖面上成百上千的魚鷗密密匝匝、喧喧嚷嚷,雪白的羽毛在晨光下閃閃發(fā)光,將湛藍湛藍的湖水映襯得異常耀眼奪目,他仿佛置身如夢如幻的世界中。那一刻,他的心靈在不停地悸動,生命的偉大、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華彩仿佛一下子惠賜于他一人之身,心中的幸福感無以言表。

斑頭雁,青藏高原夏候鳥。斑頭雁極富情感,結成配偶后,鐘于愛情,相互廝守,出入成雙成對。在與天敵的激烈搏斗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會有雁犧牲、亡故。失去配偶的雁,便不再婚嫁,成為孤雁。圖為5 月初青海湖鳥島的斑頭雁。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與朋友一起去布哈河口拍攝大天鵝,半路上碰見了7只褐黃色的動物排成一線跳躍著狂奔,尾部的一團白色猶如盛開的白蓮花,在枯黃色的草地上分外醒目。他舉起相機拍下了這動人的瞬間,而正是這張照片填補了普氏原羚圖片的空白,他也成為全國第一個拍攝到普氏原羚的人。普氏原羚作為中國獨有的羚羊物種,卻起了一個叫起來拗口的外國名字。能不能為普氏原羚起個中國名字?葛玉修發(fā)起了給普氏原羚起一個中國名字——“中華對角羚”的呼吁。“中華對角羚”這個中文名字既形象地概括了該物種的外部特征,又具有濃烈的民族情結,同時與國際命名亦無沖突,是一個既形象生動又貼切暖心的名字。從1997年拍攝到第一張對角羚照片至今,“中華對角羚”的數量已從僅存的300只達到了1000余只。每當和它們在一起,看到自己“兒女成群”時,葛玉修都會不由得眼底潮濕、頓生情愫。如今,“中華對角羚”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專家和學者所認可,并且越叫越響,遠播海內外。

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和人為因素,中華對角羚這一珍貴物種目前僅存一千余只,比國寶大熊貓還稀少,棲息于青海湖周邊地區(qū)。

葛玉修把挽救極度瀕危物種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高度關注其生存的環(huán)境。多少回,他把休閑的節(jié)假日用在了鳥類和珍稀動物的跟蹤和拍攝中,研究他們的生活習性,掌握他們的生活規(guī)律;多少次,他不辭辛苦地奔波于權威科研人員和當地農牧民之間,虛心向老師請教,坦陳自己保護瀕危物種的見解。

對葛玉修來說,堅硬永遠留給意志,柔軟始終屬于情感。

十月初,青海湖已很寒冷,冬侯鳥大天鵝從寒冷的新疆巴音布魯克湖、俄羅斯等地來到青海湖落腳,成為青海湖自然保護區(qū)冬、春季節(jié)的主人。圖為在青海湖泉灣沐浴的大天鵝。

一個人對大自然沒有熱愛與敬畏,對捍衛(wèi)自然生態(tài)沒有景仰和向往,對生命的信念、行為沒有莊嚴、莊重以及虔誠、忠誠的感情,是斷然走不到他如今的境界的,也是很難有幸福感的。

葛玉修是對天地和諧、對人類最深層次的生命思考有獨特感悟且有神圣感的人,而能讓人切身感受到的,就是他默默拓展著生命閾值的博大情懷。


葛玉修,山東菏澤人,生態(tài)攝影家。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野生動
植物保護協會理事、青海省攝影家
協會副主席。(肖像攝影:陳占榮)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