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復旦大學鄧菲教授』 透視美術考古 探索生命教育

2023-11-03 16:29:39 作者:畢磊

鄧菲圖片2.jpg

鄧菲圖片1.jpg


鄧菲是一名藝術史學家,也是一名人文研究者、教育家。近年來,她從中國古代墓葬藝術這一坐標出發(fā),帶領眾人一同探尋歷史生命的社會價值和情感密碼,成為美術考古研究的積極探索者。作為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她培養(yǎng)出眾多優(yōu)秀的文史人才,受邀擔任哈佛大學、東京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nèi)外多所著名高校特約研究員與演講嘉賓,為許多學生提供了寶貴的考古藝術知識和啟發(fā);她還出版了在海內(nèi)外極具影響力的專著《中原北方地區(qū)宋金墓葬藝術研究》,發(fā)表學術論文數(shù)十篇,為藝術與考古研究、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公眾歷史傳播做出重要貢獻;她深耕墓葬藝術研究近二十年,不僅開創(chuàng)了新的學術方向,更是從墓葬藝術研究中理解生命與情感,在教書育人中引導更多人樹立正確的生命觀,直面死亡與離別。


墓葬藝術:追尋永恒的“肅穆之美”


從夏花之絢爛到秋葉之靜美,以有限之生命,度生死之輪回,死亡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也給生命里所有美好崇高的事物賦予了意義。而墓葬藝術正是精神世界的表征、生命價值的衍生,在人類文化長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記,并在新的時空里延續(xù),成為永恒的藝術形式。鄧菲在追尋這一永恒藝術的道路上持續(xù)前行了20年。


1982年,鄧菲出生于一個小康之家。受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從小就對歷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喜歡參觀各地的博物館,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高中時期,對文化藝術的關注使她決定將人文科學作為未來學習的重點。于是,她選擇報考北京大學歷史系,從北京大學學士到牛津大學東方學博士,而后入職復旦大學,持續(xù)在文史哲研究領域發(fā)展,不斷深耕。鄧菲還曾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法國雷恩第二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并入選哈佛燕京學社2017-2018年度訪問學者。


目前,鄧菲主要從事東亞美術考古與物質(zhì)文化研究,研究領域橫跨歷史、考古與藝術等多個學科,近期的研究方向為宋金元時期的墓葬藝術、喪葬美術中的復古、東亞的藝術交流、古代兒童形象、藝術與復古等。她不僅學術視野廣博,在多個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了學術專著《中原北方地區(qū)宋金墓葬藝術研究》,也為墓葬藝術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與頗具啟發(fā)性的方法。同時,她還編、譯了多本學術論著,同時在國內(nèi)外核心期刊《考古與文物》、《中國美術研究》、《藝術史研究》等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高水平中英論文,這些研究成果得到了同行們的高度認可。


墓葬藝術作為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喪葬所使用的技術先進,媒介多樣,石刻、雕塑、壁畫等等通過藝術的手法展示出逝者的形象、生活和個性。這樣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使得每一座墓葬都成為一件藝術綜合體,展示了人類對美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力,對于生命的理解和認知。它們成為了人類文化遺產(chǎn)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研究和傳承墓葬藝術的文化遺產(chǎn),弘揚傳統(tǒng)文化,也成為鄧菲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鄧菲目前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國圖像傳播通史研究”子課題的負責人,曾先后主持并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上海市“浦江人才”項目等眾多歷史文化類研究課題。她通過考察視覺藝術與考古材料,探討了不同時期、地域、群體的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禮儀習俗,開拓并推動了美術考古的新方向,對墓葬藝術的研究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古今對照:積極開展生命教育


作為復旦大學的博士生導師,鄧菲開設了包括《中國藝術史》、《中國美術考古導論》、《中國墓葬美術研究》等諸多課程。她的教學風格深受學生喜愛,積極的發(fā)問與深入的思考,給予學生們啟發(fā)和鼓勵,讓他們受益匪淺。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她也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辨能力。在今年5月,鄧菲倡導并發(fā)起了“技與藝:中國古代技術藝術史”學術工作坊,并進行了主旨發(fā)言,她希望通過一種新穎的技術研究視角切入,細致地解讀藝術與技術之間的復雜互動,勾連起特定時代、地區(qū)的藝術特征與社會風貌的關系。她通過自己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激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啟發(fā)他們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使青年人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綜合型人才。


作為學術界備受矚目的杰出學者,鄧菲的學術成就和教育才華令人欽佩。她曾受邀前往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多所國內(nèi)外著名高校進行學術報告,也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蘇州博物館、岳麓書院等文化機構(gòu)開展講座,以公眾教育的形式講述有關古代藝術的故事,引發(fā)眾人的互動和思考,反響熱烈。


另外,鄧菲還曾作為專家顧問多次參與到現(xiàn)代殯葬的文化咨詢之中。古今對照之下,使她意識到人文歷史研究的當代價值,過去可以對現(xiàn)實產(chǎn)生重要的啟發(fā)和影響:同時她也針對目前狀況提出了許多問題:殯葬的核心理念為何?現(xiàn)代殯葬有哪些新形式?當代是否能在傳統(tǒng)喪葬理念的基礎上,以物為媒介給親屬注入更多的情感慰藉和心理安慰,消解大眾對死亡的恐懼?在喪葬的整個流程中,如何讓逝者有尊嚴地離開,讓生者接受這一事實,并在事后及時給予他們關懷和撫慰? 這些成為了她探索的新角度,也為此積極展開生命教育。


自2014年在復旦大學開設的“中國墓葬藝術導論”課程上,鄧菲打開了一扇討論生命和死亡的天窗。課程內(nèi)容雖然圍繞古代墓葬展開,然而在她的引導下,眾多學生通過照片、音樂、紀錄片等多元化媒介敘述了對死亡的想象,這門課程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公開表達生命態(tài)度、自由設想死亡的平臺。這種表達可以學術,也可以具有藝術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容納了人們關于死亡無處言說的情感。隨著對生命觀念的持續(xù)探討,生命教育的開展也得到眾多師生的認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加入進來,開啟了對于生命意義的探索。


   鄧菲希望,在人生這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中,未來,每個人都能直接、深刻地談論死亡,思考個體生命的意義,從而更好地面對每段獨特的人生旅程。


編輯:海洋

已經(jīng)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