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感染病科主任毛青:總在第一時間奔赴疫情最危險的地方

2020-08-05 8:59:46 來源:光明網

  【奮斗強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光明日報記者 劉小兵 光明日報通訊員 左勝男 文玉潔

  56歲,36年黨齡,39年軍齡,這是屬于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感染病科主任毛青的人生數字;黨員、軍人、醫(yī)生,這是毛青為之自豪的三重身份,也是他遇到危急時選擇毫不遲疑往前沖的最大動力。從利比里亞到湖北武漢,從抗擊埃博拉病毒到與新冠肺炎戰(zhàn)斗,他總是第一時間奔赴“疫”線,在最危險的地方用行動彰顯人民軍醫(yī)愛人民的真摯情懷。

  “黨員要起到先鋒模范作用”

  無論在哪兒,毛青都是醫(yī)護人員心目中的“定海神針”,有他在就有了“主心骨”。“戰(zhàn)友們信任我,作為黨員,我就要起到先鋒模范作用,要負好責、帶好頭!”毛青說到做到。

  援助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時正值旱季,全天溫度都在32℃以上,穿上防護服就像掉進蒸籠里,兩個小時已是人體極限,但毛青經?!胺敢?guī)”。一次急救完一批病人,毛青剛準備脫下防護服休息,又聽說有病人即將抵達?!翱敢豢福 泵嗪土硗?名同事決定不脫防護服繼續(xù)干。就這樣又連續(xù)工作了近5個小時,他們只能勉強通過被汗水堵住的出氣口呼吸。回憶當時的情形,毛青沒有提及防護面罩下漲成紫紅色的臉,沒有提及狂灌兩瓶水才緩過勁兒來的身體,只輕描淡寫地說:“連靴子都可以倒出水來。”毛青和戰(zhàn)友圓滿完成了國家賦予的任務,成為聯合國公認的技術力量最強隊伍,被利比里亞總統授予“金形象獎”。

  每次執(zhí)行重大任務,毛青都是喊著“我先上”,踐行“讓我來”,也總是承諾“既要打勝仗,更要零感染”?;鹕裆结t(yī)院正式收治患者前,毛青拐著腿把通道、病房走了個遍,從手套怎么放、哪扇門加鎖,到消毒水擺哪里、空氣怎么流動都無一疏漏?!安徽嬲咭槐榘l(fā)現不了問題,我得為戰(zhàn)友、為病人負責?!泵嗾f。

  從抗疫戰(zhàn)場返回工作崗位,毛青顧不上做髖關節(jié)手術,就馬上投入了院內疫情防控,又一次拐著腿走遍科室和新病房樓。“哪扇門要重新設計方向、哪里打水、怎么領飯……”護士長楊莎說,“為了方便患者家屬、保障醫(yī)護人員安全,毛主任帶著我們一項項過、一件件干。”

  “穿上這身軍裝就要沖鋒陷陣”

  從抗擊非典、阻擊H7N9、抗擊埃博拉病毒,再到馳援武漢直面疫魔,毛青常說:“作為軍醫(yī),如果不能親自上戰(zhàn)場,那將是一生的憾事?!?/p>

  今年除夕,陸??杖娽t(yī)療隊450人緊急抽組。接到任務前毛青已帶科室鏖戰(zhàn)了三天兩夜,“別人去叫奉獻,對我那是責無旁貸!”1月26日,醫(yī)療隊抵達武漢市金銀潭醫(yī)院后,這位已經56歲的技術尖兵身穿寫著“毛青”二字的防護服,第一個踏進重癥病區(qū)。10多天后火神山醫(yī)院,他再次臨危受命,帶領不同軍種、不同單位抽組而成的綜合科向“應收盡收”發(fā)起沖鋒。

  毛青一往無前上戰(zhàn)場的拼勁兒不是今天才有。2003年,感染病科接收非典患者,他挨著病人住了整整兩個月;2014年,他擔任首批中國人民解放軍援助利比里亞抗擊埃博拉醫(yī)療隊首席專家,最先抵達利比里亞為全隊“踩點”。在一次接收昏迷患者時,毛青毫不遲疑抱起傳染性最強的頭部位置,身先士卒帶戰(zhàn)友將病人抬進重癥病區(qū),進行治療?!皼]有毛主任那一沖,我們真不敢上?!蓖瑯拥脑捇鹕裆结t(yī)院也有人說過。綜合科收治首批患者那天,又是毛青想都沒想快步上前,把89歲的高齡患者從救護車上抱了下來。

  “躲在后面算什么專家!”毛青說,“穿上軍裝沖鋒陷陣,我唯有全力以赴!”

  “醫(yī)者既要治病也要治心”

  武漢金銀潭醫(yī)院,毛青和戰(zhàn)友的第一個戰(zhàn)場,他們用不到48小時改造病區(qū)、建立防護流程,明確人員分組,5個小時內收治了首批72名確診患者。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搶人是醫(yī)生的常態(tài),更是全軍傳染病專家毛青的常態(tài)。

  “無論寒冬酷暑,還是平時假日,每天堅持查房是毛主任在我們感染病科形成的傳統?!笨剖页蓡T胡燕說。這一習慣當然也被毛青帶到了火神山。綜合科剛成立時,一位上著無創(chuàng)呼吸機的患者時刻為病情焦慮,于是毛青每天早上雷打不動地進入病房為患者解讀病情,甚至細致到為每一顆藥做說明,“今天檢查結果也挺好,不用太擔心,相信我肯定會好的!”

  厚厚的防護服掩蓋了身形,口罩、護目鏡遮擋了面容,可只要看到衣服上“毛青”二字,聽到那一輕一重的腳步聲,患者就知道是他們在火神山的“定心丸”來了。有一名患者是聾啞人,剛住院時由于交流困難,情緒一直不太穩(wěn)定,毛青就自學了手語,現學現賣,雖鬧出不少笑話,卻讓患者放松了心情,情緒也轉好了。

  “當醫(yī)生不只是要治病,還要治心”。在毛青看來,醫(yī)生對病人的關心不只有柔聲細語,彎下腰、俯下身,去貼近、去傾聽,甚至是用吼的方式去交流,都是為了讓患者感覺到醫(yī)生在與他們并肩戰(zhàn)斗。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4日 04版)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