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文化+科技” 故宮修復巨幅貼落

2021-04-01 16:36:14 來源:中國青年網(wǎng)

  畫絹復平 山水重青

  縱446厘米、橫282厘米,《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尺幅巨大,是清代宮廷畫師為符望閣內(nèi)檐裝飾所繪的巨幅貼落(直接裱糊于宮廷的墻壁或隔扇上,可隨時令更換,因此稱貼落),絹本青綠設色。修復前,它曾經(jīng)長期繃鋪于古建原狀環(huán)境中,病害情況十分嚴重。如今,經(jīng)過修復,《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煥發(fā)青春,山水靈動,古色古香。這是故宮博物院首次將尺幅如此巨大、病害情況如此嚴重的一件書畫類文物,通過傳統(tǒng)手藝的支撐和科技手段的助力進行修復。

  故宮博物院文??萍疾繒嬓迯徒M組長楊澤華說,送修前,畫作絹質(zhì)糟朽、缺失嚴重,加之其經(jīng)縱向卷折數(shù)疊后橫向壓折,出現(xiàn)了斷裂、空鼓、起翹、缺失等病害。巨大的尺幅給修復帶來了挑戰(zhàn),比如修復過程有一項是揭畫心,需要修復師采用揭、搓、揉等方式,去除畫絹背后已經(jīng)失去承托作用的托心、背襯紙,揭心過程需要一絲不茍,絕不能傷及絹絲,因此被業(yè)內(nèi)形容為“如履薄冰”。面對這一大尺幅的作品,揭心更需仔細。為此,修復組定制了玻璃工作臺,特別制作了一個木橋。修復師可以蹲在木橋上,對巨幅畫作進行修復。

  拼對與回貼、清洗展平、加固絹絲、翻身揭背、揭畫心、補綴畫心絹絲缺失處、選配背襯、再次翻身、繃平與全色……每一個修復步驟,都考驗著文物修復者的手藝和精力。而采用科技手段,能幫助探查文物情況,采用更為精準細致的修復方式。楊澤華說,對于大尺幅貼落畫的修復,修復前需借助科技手段從外部環(huán)境及自身材質(zhì)的穩(wěn)定程度兩個方面搜集數(shù)據(jù),充分了解文物的病害機理。在修復中,也要全程跟進檢測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試驗,加強科技檢測與臨床修復的契合度,進一步提高書畫修復工作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故宮博物院文??萍疾扛敝魅卫子陆榻B,修復《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采用了透光攝影、多光譜成像、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等3種非侵入的面分布信息提取方法。透光攝影是利用光纖,從紙質(zhì)、紡織品等能被可見光穿透的文物背面進行布光,并在文物正面進行拍攝,從而采集到文物內(nèi)部更深層的狀態(tài)和病害信息。多光譜成像則是一種利用各種光線波長不同的屬性,獲取目標光譜特征和圖像信息的無損分析技術。X射線熒光面掃描成像技術,能更好地分析各類顏色所使用的材料及技法等信息。

  猶如現(xiàn)代醫(yī)療手段對病人的檢測,技術手段能對文物進行科學檢測。運用科技手段能了解顏料成分、筆墨濃淡等信息。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趙國英表示,這次修復工作是“文化+科技”文保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現(xiàn)代文物保護和展示工作的一次范例。

  修復后的《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將在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亮相首都博物館“萬年永寶——中國館藏文物保護成果展”。此外,故宮博物院資料信息部運用數(shù)字技術,對符望閣和《蔣懋德畫山水圖貼落》進行數(shù)字“活化”,讓更多人了解文物和背后的修復故事。

  本報記者 王 玨


編輯:海洋

已經(jīng)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