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中國移動人的奮斗和堅守 新時代"驛使"故事

2019-10-11 3:04:30

文/黨群

無論是相隔萬里的南海,還是少有人煙的荒漠、高不可攀的珠峰,我們的手機信號都能暢通無阻。從1987年我國第一個移動通訊基站誕生到今天,短短32年的時間里,三大通訊運營商已在祖國大地上建立基站637萬個,平均每2平方公里就會有一個基站,在信號覆蓋率上,中國實力足以傲視全球。

石玉喜(右一)與同事在漠河頂風冒雪搶進度

其間,我們一起見證了中國移動通信的4次代際變遷。第一代“大哥大”,體積龐大費用高昂,大部分人只在電視里見過;第二代是1995年的2G手機,尺寸比大哥大小了很多,價格也便宜,移動通信從此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2008年,我們迎來了3G時代,可以利用手機瀏覽網頁,也出現(xiàn)了圖像、音樂等多種媒體形式;2014年,中國移動開啟了4G通信,網速比3G快了十倍以上,讓我們的通信生活更加豐富和高效。

移動通信的飛速發(fā)展,讓我們想起在遙遠的古代,我國就已經擁有當時世界先進水準的通信系統(tǒng)。從烽火報信和飛鴿傳書,到快馬疾報高效運轉的郵驛系統(tǒng),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廣度都曾達到世界先進水準。1972年嘉峪關出土的魏晉驛使圖畫像磚,就形象地描述了1600年前西北邊疆驛使馳送文書的情景。如果說驛使圖描繪的是古代通信行業(yè),那么在現(xiàn)代人看來,圖中的驛使就是中國通信人的化身。而古代的每一個驛站,就相當于今天的通訊基站?,F(xiàn)代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凝聚著每個通信人的智慧和付出,在中國移動大家庭中,活躍著無數(shù)勇于擔當默默奉獻的追夢人,其中工作在邊疆高原、懸崖遠海的優(yōu)秀青年尤為突出,他們用奮斗和堅守寫就了感人肺腑的新時代“驛使”故事——

移動互聯(lián)網改變獨龍族人民生活

馬春海: 獨龍江畔建基站

出生在全國唯一獨龍族聚居地——獨龍江鄉(xiāng)的馬春海,是一名土生土長的獨龍族人。獨龍江鄉(xiāng)處于峽谷之中,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我國最后一個通電話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20多年前,從獨龍江鄉(xiāng)到貢山縣城要走很遠的路,縣里通知開個會,就要用很長時間。當時的老縣長高德榮就和村民約定,通過放炮的方式通知開會,重要會議和緊急會議放兩炮,一般會議放一炮,頭天晚上放炮,第二天下午開會。

童年的場景深深地烙在馬春海的記憶中:全鄉(xiāng)就鄉(xiāng)政府有一臺電視機,每天晚上6點到10點開放。父老鄉(xiāng)親們擠在一起,從那小小的屏幕上看《新聞聯(lián)播》,已讀小學五年級的他每晚都和小伙伴們一起早早地守候在電視機前。

從云南省郵電技術學校畢業(yè)后,馬春海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xiāng),決心為家鄉(xiāng)的通信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為改變家鄉(xiāng)面貌盡一份心。自此,馬春海便與獨龍江鄉(xiāng)的移動通信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4年,移動公司開始實施“興邊富民移動通信工程”。獨龍江不僅交通落后、山高路遠,自然災害也多,冬天大雪封山,夏天大雨發(fā)生山體滑坡、泥石流,施工黃金期只有一兩個月。當時一包水泥在縣城賣12塊錢,運到施工點,價格就漲到一兩百元。一個基站幾十噸物料,需要人背馬馱,少一個設備基站都建不起來。經費有限,為了節(jié)約開支,那年,馬春海一個人頂風冒雪,爬了3天高黎貢山,到獨龍江鄉(xiāng)查勘站點。他不記得和伙伴們翻越了多少次高黎貢山、摔了多少次跤、磨破了多少雙鞋,扛基站設備,肩上背上的老繭厚了一層又一層……花了整整3年的時間,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獨龍江鄉(xiāng)終于開通了移動通信網絡。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馬春海和他的團隊相繼完成了巴坡、馬庫、獻九當、龍元、迪政當5個邊遠山區(qū)行政村的基站建設,從此中國最后一個不通電話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進入了通信時代。

2008年1月,貢山境內連降大雪,導致整個縣電力、交通、通信受到嚴重損害,貢山移動基站共28座,每個基站離公路都很遠,由于道路受阻,車輛根本無法通行。當時分公司只有馬春海一個網絡維護人員。在零下4度的天氣里,他和市場部的葉曉軍、李慧明、牛麗華等幾位同事,一趟又一趟地奔波在基站和縣城之間,扛機器、查問題、除故障,大家?guī)缀醵純龀闪恕氨恕?,牛麗華手腳被凍傷無法行走,其余幾個人也都累倒了,作為領頭人的馬春海堅持在冰雪中來回穿梭了16個小時,腳趾凍僵手指麻木也不敢歇一口氣,因為每耽誤一秒鐘就意味著災區(qū)人民要受更多的苦。最終,他們把9臺發(fā)電機和19個50斤重的油桶硬生生用手和肩扛到了各個基站搶修點,通信網絡恢復了正常,為指揮救援爭取了寶貴時間。這一年,馬春海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抗雨雪冰凍災害先進個人”。

2013年是中國移動4G元年,馬春海帶著網絡部全身心地投入到4G網絡的組網和站點設計查勘中,這時他的“土著人”的身份派上了大用場,因為他不僅會講獨龍話,還精通貢山境內主要少數(shù)民族的怒話和傈僳話,在施工過程中及時、專業(yè)地充當了施工方的 “翻譯官”,有效保證了工程建設進度。2014年,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建成通車,中國移動的光纜也發(fā)展到了獨龍江,并延伸至最南與最北端的村落,這是獨龍族人走上信息高速路連通外界、探索世界的開始。

獨龍江鄉(xiāng)基站

當時,獨龍江最北的班村獨龍族同胞打電話仍需走到家門口幾公里外,馬春海得知后五味雜陳:“我們做了那么多,竟然還有同胞不在信號服務區(qū)內?!庇谑?,他們在班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在沒有路、沒有電的條件下,又一次用上了最原始的取電方法:自建簡易水輪機發(fā)電裝置供電,采取小區(qū)合并方式解決班村小區(qū)覆蓋問題……馬春海帶著隊友們翻越了怒江大峽谷和獨龍江大峽谷兩岸的每一個山頭,走遍了全縣每一個行政村和每一個人口集中的自然村,實現(xiàn)了全縣26個行政村2個社區(qū)100% 4G網絡覆蓋、100%電子政務網絡接通和100%行政村寬帶覆蓋。

2015年11月,獨龍江“移動互聯(lián)網+”項目辦公室成立,馬春海擔任辦公室主任。他和同事們深入6個行政村開展現(xiàn)場培訓,手把手教大家使用“彩云優(yōu)品”。現(xiàn)在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在網上開店做起了生意,獨龍江的草果、重樓、當歸、堅果、獨龍?zhí)?、蜂蜜賣到了全國各地。項目辦成立不到一年,獨龍江九年義務教育學校、獨龍江衛(wèi)生院、馬庫國門醫(yī)院以及“怒江旅游大數(shù)據(jù)平臺”等互聯(lián)網+教育、+醫(yī)療、+旅游的項目順利落地?,F(xiàn)在,獨龍族人不僅用上了手機,家里還裝上了寬帶。大家都感慨:“過去看報是月報,看刊是年刊,現(xiàn)在中央一有決策,我們馬上就能知道?!?/p>

獨龍族人民整族脫貧的消息傳到了中央,習總書記第二次給獨龍江鄉(xiāng)群眾回信,勉勵他們繼續(xù)為追求幸福生活而努力。2019年5月14日是個特殊的日子,老縣長高德榮從獨龍江鄉(xiāng)向外撥通了云南省內首個5G電話,馬春海坐在老縣長身旁,全程見證了云南移動在5G建設和應用上邁出的關鍵一步。

整整20年,馬春海,這個唱著“高黎貢山高,獨龍江水長,共產黨的恩情,比山高來比水長”長大的獨龍族兒子,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驛使”,他和伙伴們把獨龍族“彩虹搭橋、星星鋪路、白云傳書”的傳說變成了改變獨龍族人命運的現(xiàn)實。

馬春海溜索運送物料

施少勇:懸崖村上架“天路”

四川大涼山地區(qū)“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隔山看得見、走路要半天”,信息閉塞交通落后。從小生活在彝區(qū)的施少勇,對此有著深切的感受。青澀懵懂時,他就有一個夢想,要讓家鄉(xiāng)人聽到、看到外面的世界。

大學畢業(yè)后,施少勇懷揣著兒時的夢想,回到了生他養(yǎng)他的四川布拖縣。他從最基層的數(shù)據(jù)管理、渠道管理、網絡維護員做起,經過7年的歷練,開始擔任昭覺分公司網絡部經理。昭覺是大涼山條件最艱苦的東五縣之一,他在那里一呆又是7年。

初到昭覺,施少勇和他的同事們用兩個月的時間,跑了5000多公里崎嶇的山路,足跡遍布昭覺每一個村落,對分公司80個基站一一進行勘察摸底。哪里信號差,需要建新基站;哪里條件好,適合建基站……施少勇扛著笨重的儀器一座座山地爬,一步步地測量校驗。緊張忙碌的工作常常讓他忘了回家,昭覺、布拖兩縣雖相隔不遠,但這7年里,他幾乎成了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在他和同事們努力下,昭覺全縣基站數(shù)從2011年的80個,迅速增長到目前的290個,足足增長了2.6倍!

2016年5月,央視新聞聯(lián)播報道了位于大涼山腹地昭覺縣支爾莫鄉(xiāng)的懸崖村,坐落在海拔1400多米的山頂上,為了到山下村小上學,一個個瘦小的彝家娃娃冒著生命危險攀爬在絕壁之上……央視的報道使懸崖村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扶持,中國移動決定將網絡覆蓋到懸崖村上。在昭覺工作了6年的施少勇原本可以調回老家布拖,可為了懸崖村每日攀爬在“天梯”上的孩子們,他咬咬牙放棄了與家人團聚的機會。作為網絡建設負責人,為了盡快選好站址,施少勇干脆和同事借宿在村里老鄉(xiāng)家。

施少勇(右一)和同事為懸崖村基站選址

6月的昭覺雖已進入夏季,但早晚十多度的溫差,還是讓奔走在峭壁密林間的施少勇和同事們非常不適應。早晨寒氣逼人,中午潮濕悶熱,晚上蚊蟲叮咬。工作中最大的困難不是感冒咳嗽,不是在懸崖峭壁間的艱難跋涉和幾經迂回,而是要找到既能全網覆蓋村落,又要符合鐵塔公司建設標準的站址。

由于懸崖村地理環(huán)境特殊,全村都沒找到符合條件的基站建設點。施少勇一行只好奔走在相鄰的4座大山中勘測、查驗,他們不斷重復著爬山、勘測、驗證、下山,渴了就喝山泉水,餓了就啃土豆饅頭。直至第4天下午,他們才將新基站站址確定在海拔2330米的龍溝鄉(xiāng)沙馬普爾村山頭上。

施少勇(左上一)和團隊在選址的路上風餐露宿

世人只道蜀道難,殊不知,進入懸崖村之路更艱難。這個村地處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上,與外界相連的山路沿著山體幾乎在800米懸崖垂直上下,令人望而生畏。草木叢生的大山中還有毒蛇出沒。施少勇自小在山里長大,有次走到半山腰遇到一條長約1.5米的蛇,一眼便認出是條毒蛇!當毒蛇準備偷襲一名隊友時,施少勇急忙用手頭的光纜將它趕走,隊友發(fā)現(xiàn)后驚出一身冷汗!

基站選址難只是懸崖村給施少勇他們的第一個“下馬威”,更難的是寬帶建設以及運輸問題。這里運輸物資不方便,大機械設備也沒法到達現(xiàn)場。幸好施少勇有十多年山中工作經驗,他結合懸崖村的地勢特點,用6米長的鋼管替代水泥電桿,先將鋼管鋸成兩段,然后再由施工隊員將鋼管背在身上,一截截運送到村里。20人的運輸隊伍足足用了4天時間,才將82根重達3280公斤的鋼管“請”上了懸崖村。

鋼管上山了,光纜又該怎么辦?光纜不能截斷,他們只能先將光纜打開,盡量等分成20份,每間隔5米安排一名施工隊員背纜。325公斤重的光纜,人均負重近17公斤。大家鉚足了勁,硬是一步一步將光纜拖到了山頂。

終于,施少勇和他的隊友們自豪地站在了懸崖村:2016年11月20日,4G網絡覆蓋了懸崖村,村民們視頻聊天、看手機新聞方便快捷;2017年4月15日,寬帶建設工程順利完成,懸崖村第一次有了移動WIFI信號。

“卡沙沙!卡沙沙?。ㄉ成呈侵x謝的意思)中國移動卡沙沙!”當看到視頻畫面中外出打工的親人時,彝族老鄉(xiāng)們流下了感激的淚水。

一直以來,懸崖村的村民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現(xiàn)代化的通訊工具如何使用于他們而言是個難題。施少勇既熟悉業(yè)務又懂彝語,是個優(yōu)秀的“客戶經理”和“翻譯官”。每天穿梭在村民家里,今天幫老鄉(xiāng)用“樂樂醫(yī)”看病,把彝語換成漢語;明天又幫老鄉(xiāng)用“惠農銀訊通”存錢。有老鄉(xiāng)家剛買了電視機,施少勇手把手教他們怎樣操作;不會用手機的,耐心地一步一步教他們怎么用。一次遇到一位小朋友出水痘,從山上到山下看醫(yī)生來回就要一天,施少勇便通過“樂樂醫(yī)”平臺向外地醫(yī)生求助,在醫(yī)生指導下當即用艾草擦洗,孩子不哭了,村民全家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一刻,施少勇也笑了,他覺得能為村民解決困難是多么的幸福!

施少勇在涼山堅守了15年,崎嶇山路上灑滿了他青春無悔的汗水,他是行走在山區(qū)的網絡建設工匠,是山區(qū)與外界溝通的“良媒”。

石玉喜挑燈夜戰(zhàn)

石玉喜:奔赴祖國“最北極”

石玉喜身材不高,留著一頭老式短發(fā),淺淡的眉毛下長著一雙清澈的眼眸。他穿著樸素,看起來很接地氣,大家都喜歡叫他“小石頭”。

在祖國的最北端,有一個邊陲小鎮(zhèn)——漠河,它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縣,素有“神州北極” “高寒禁區(qū)”之稱,冬季最低氣溫曾達-52.3℃,自然條件十分惡劣。那一年,鐵通公司決定成立漠河經營部,25歲的青年黨員石玉喜懷著一腔熱血,帶著他的團隊義無反顧地奔向了那個極寒之地。

漠河的“北極光”總是格外地燦爛奪目,美得不同凡響,但在這絕美的容顏下,人們的日常生活卻有著意想不到的困難。雖然石玉喜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現(xiàn)實的殘酷還是讓他吃了一驚。漠河冬日的冷超乎想象,茫茫大地被厚厚的積雪和冰面所覆蓋,屋子外頭折膠墮指,即使穿著厚厚的冬裝,也會瞬間被打個透心涼。這種環(huán)境下,在室外架線建網十分艱難,而且老舊的有線通信線路采用銅芯電纜,對數(shù)少的有一二百對,多的達到上千對。石玉喜沒有被困難嚇倒,他撿拾些枯枝干草,在雪地上挖個坑,點上火,和伙伴們輪流烤火取暖,輪流接纜,這種一冷一熱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并不好受。時間一長,石玉喜的手上、腳上生出了凍瘡。踏雪臥冰、翻山越嶺實地勘測時,大家身上的飯盒和水壺全都被凍成了冰疙瘩,手腳上的凍傷口子還沒長好,新的口子就又開了,有些傷口還會發(fā)生潰爛。白天,他們在凍硬的地面上刨出一個小坑,鋪上鋸末,晚上點火焐熱地下凍層,周而復始,直至挖出的坑達到建設標準。僅僅一個月的時間,石玉喜帶著4名員工,順利開通了536部電話,開創(chuàng)了漠河小城冬季人均安裝電話的新紀錄。

“極晝”漠河夏天的日照時長可達19小時。既然冬天不利作業(yè),那就夏天加快進度。每年夏天,石玉喜等不及冰雪消融,就開啟了超常工作模式。他朝五晚九,有時通宵達旦,趕不上吃飯不說,每天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單位,常常支起簡易的折疊床倒頭便睡。工作的壓力使他隔三差五嘴上起泡、頭疼或是頭皮發(fā)麻,手腳的傷口難以愈合,打個噴嚏也會眼冒金星,這些身體癥狀他都從不當一回事。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漠河的移動有線寬帶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形成了寬服站、社會受理點、掌廳、甩單二維碼等多渠道優(yōu)勢互補的營銷局面,目前寬帶用戶已經突破8000戶,在當?shù)氐挠芯€寬帶市場份額接近50%。

2007年10月,石玉喜在醫(yī)院體檢時被確診患了直腸癌?!罢劙┥儭睅缀跏敲恳粋€普通人的正常反應,石玉喜當然也無法淡定。雖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看著陪在身邊默默無語兩行淚的妻子,想想千里之外年邁的父母,石玉喜笑著走進洗手間,卻在進入的剎那之間淚如泉涌奪眶而出。他虧欠家里的實在是太多了,這些年根本沒有顧及過家人的感受。每當和父母通電話時,他常說的話是:最近太忙了,這邊真是離不開人,沒時間回去看望二老,忙完這段就回去,爸媽要保重身體……但是十多年過去了,他回老家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

石玉喜生病后,婚后和他聚少離多的妻子來到漠河,一邊工作,一邊陪伴照顧丈夫,鼓勵丈夫與病魔作戰(zhàn)。很快,石玉喜到上海進行手術治療,身體開始慢慢好轉。一天,他面帶難色地對妻子說:“說來也怪,明明手術前滿滿的都是對你和家人的愧疚,可躺在病床上這兩個月的時間里,幾乎沒有一天,我不想念那個寒冷的邊陲小鎮(zhèn)、想念那些在風雪中焐坑鋪桿架線的日子。”懂他的妻子疼在心里,默默送他回到了漠河,回到了他熱愛的工作崗位。

石玉喜,這顆質樸堅硬的“小石頭”,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在祖國的“最北極”樹立了移動人拼搏奉獻的標桿!

其美多吉:生命禁區(qū)保通信

阿里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區(qū)域,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稱。位于“神山”岡仁波齊和“圣湖”瑪旁雍錯腳下的普蘭縣塔爾欽鎮(zhèn),則被稱為生命禁區(qū)里的“禁區(qū)”。這里海拔4700多米,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區(qū)的三分之一,氣候惡劣,冬季漫長,最低氣溫在零下40度以下。從10月份到次年開春,當?shù)厝司鸵恢焙惋L霜雨雪為伴。有人開玩笑說,塔爾欽一年只有兩個季節(jié),冬季和“大約在冬季”。

世界屋脊上“永不關門”的中國移動夫妻店

“神山”腳下只有唯一的一家移動代理營業(yè)廳,守著這個店的是其美多吉和他的妻子邊巴卓瑪。

每年初夏到秋天,塔爾欽鎮(zhèn)會陸陸續(xù)續(xù)聚集超過50萬從世界各地前來轉山的朝圣者和游客,作為這里唯一與外界聯(lián)系的移動代理營業(yè)廳,可以說責任重于泰山。岡仁波齊轉山路線和周邊村落一共有13個信號基站,總基站在塔爾欽鎮(zhèn)。其美多吉和妻子的任務是負責維護信號基站,并且為當?shù)卮迕窈陀慰瓦M行話費充值、套餐辦理等服務。神山腳下的“夫妻移動營業(yè)廳”像一塊磁鐵,吸引著當?shù)鼐用窈湍蟻肀蓖挠慰汀?/p>

其美多吉(左一)上門為牧民提供服務

塔爾欽牧民住得很分散,為了滿足他們的通信需求,其美多吉需要不定期地騎著摩托車趕赴幾十公里外,送電話卡和其他貼心服務。一個天空飄著小雪的下午,其美多吉顧不得妻子有病在身,像往常一樣,騎摩托車為遠在45公里之外的客戶送充值卡。不料,在返程途中,雪越下越大,整條路被大雪覆蓋淹沒,眼前只見白茫茫的一片,摩托車在這個時候也拋錨了。如果在原地等待救援,無異于等著凍死!生死面前,其美多吉勇氣倍增,他毫不猶豫地頂風冒雪,努力分辨方向,用盡全身力氣推著摩托車緩緩向前挪動……靠著信念支撐,其美多吉花費了將近8個小時,才好不容易挪到家門口。此時的他已經成了一個“雪人”,手腳凍得僵硬通紅,全靠妻子的攙扶才挪進了屋。

其美多吉的臉上有一道長長的疤,那是一次事故留下的傷痕。2015年6月23日,100多名來自尼泊爾和印度的朝圣者來到岡仁波齊轉山,山里的兩個信號塔卻同時突然斷電。如果信號中斷,轉山游客一旦被困,后果不堪想象!其美多吉聞訊趕到基站,準備發(fā)電。由于溫差太大,發(fā)電機出現(xiàn)故障,應急發(fā)電的啟動液噴到他臉上,將他的臉燙出了一條長長的傷疤……其美多吉強忍著疼痛恢復了供電,保障了信號通暢,他開創(chuàng)了營業(yè)廳開業(yè)以來5000多個日夜信號從未中斷的奇跡!

長年在阿里工作的人容易患高原病,如高血壓、高原性紅細胞增多癥、心臟病、肺病等。前兩年,其美多吉的頭疼癥狀加劇,醫(yī)生診斷是高血壓所致,建議他到海拔較低處生活,否則高血壓將伴隨他一生。誰來都一樣??!其美多吉想,在生命禁區(qū),一個人的奉獻如果能實現(xiàn)“有人就有通信,有通信就有黨和政府”的目標,那他的堅守就是值得的,更是有意義的。

其美多吉一家

“塔爾欽營業(yè)廳是‘神山’腳下最美麗的建筑,營業(yè)廳的小夫妻是‘神山’最獨特最亮麗的風景。”—— 一名北京客戶在留言薄上寫道。是啊,在塔爾欽,其美多吉和他的妻子用平凡而堅持不懈的努力,讓雪域高原的游客和鄉(xiāng)親享受到中國移動的貼心服務,感受到祖國繁榮昌盛帶來的美好和幸福!


來源:中國周刊網

聲明:

1、中國周刊網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lián)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編輯:楊文博

已經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