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書畫院 > 

棗花帖

發(fā)布時間:2024-06-03 17:27:57|作者:黃丹丹

微信圖片_20240517114332.jpg

李多來作品《隨園詩話一則》


微信圖片_20240517114351.jpg

李多來作品《道德經》第74章


推開一扇貼著“讀書裝樣子,種菜做農夫”對聯(lián)的大門,頓覺墨香四溢。李多來號虛白,走進他家,不虛也不白。迎門的中堂是一幅墨染山水畫,山墻上的四條屏亦是水墨涂染的荷花、紫藤、朝顏與紅梅,一進書房,就是一張抵窗而置的巨大書案。尋常人家的屋室有四壁,到這兒只剩了兩壁,且兩壁都是書,另兩面皆開窗,窗景如畫,是大自然的莊稼與果木。


我站在窗前,觀“畫”,望見一棵如侍者躬身待命的棗樹,那細碎的棗花,宛若繁星,隨著微風在綠葉間閃爍。


把目光轉回室內。書案旁,一群七嘴八舌的觀賞者,圍著正揮毫潑墨的李多來,揮灑在幾張宣紙上的大字分別是:明月照詩、無用之用、我行我素與不以貧賤。


分別獲贈這幾幅作品的人,都寶貝似的捂著自己的字,生怕被人奪愛。其實,李多來的作品往往會融入一些個性化的元素,也有私人訂制的作品,作品內容往往對應獲贈者的身份與個性,李多來還會根據(jù)人文特性,采用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令作品呈現(xiàn)出不同的神采,并且骨氣洞達、縱肆瀟灑且不失持重端莊。無論以何種方式呈現(xiàn),這些作品都具有天質自然的統(tǒng)一性。


見我們進來,李多來擱下毛筆,與我們一起走出主屋,他領著我們去他的后園摘果子吃。


園子里有幾棵油桃樹,上面綴滿了彤紅的油桃?!皼]有打農藥,可以放心吃。”見我攥了一個桃子,沒有如那幾位像進了蟠桃園的孫悟空似的大啖桃子,李多來忙做表率摘下一個桃子就吃。


我一嘗,桃汁鮮甜,芬芳撲鼻。我循香四顧,原來那香氣源自我先前看到的那棵躬身棗樹,那沁人心脾的乃是棗花的香味。


我還沉醉在淡淡的棗花香里,一眾人等已從后園到了前院。李多來的園子很大。主屋有前后院,主屋旁另建有百余平方米的工作室,工作室的前后是田地。屋后的秧田碧綠,門前的油菜金黃,新生與收獲交替著,正是生命的規(guī)律。


走進李多來的工作室,站在比方才主屋書案更闊大的書案旁,我又嗅到若有若無的棗花香。書案上,置有李多來所書的《姨母帖》。原跡已失的《姨母帖》,是王羲之為哀悼姨母所書。觀李多來臨此帖,古樸凝重,自然生動,奕奕有神,頗具古風。


我突然開口問李老師,為什么要回到鄉(xiāng)下?他說,鄉(xiāng)下空氣好,安靜,適宜讀書、靜養(yǎng)、習字。


我頷首,繼續(xù)翻他書案上的作品。隸書作品如風乎舉 , 鷙鳥乍飛 ;楷書作品磊磊如石、正倚交錯;草書作品風馳電掣、偃仰盤旋 ;行書作品從容婉約、疾徐如便……這些書法作品呈現(xiàn)出一派雅而不拘的自然之氣。


我立在案前,賞了許久,一陣風穿窗而至,風過留香,依然是那淡淡的棗花香。嗅見花香,方回過神來。在這間立于鄉(xiāng)野的書法工作室里,我體味到了書法的活力、意趣、風格和境界。而每日在此讀書習字的李多來老師,好像是在這花開花落、四季輪回間,窺見了自然的奧秘,并與之產生了心靈的契合與呼應。


我突然明白了,為什么李多來老師會逃離給了他地位、榮耀的都市,回歸鄉(xiāng)村,墾地“種菜做農夫”。自然為本、為師,是其追求。作為藝術家,或許他早已悟出自然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關系和對藝術的影響力。所以,他在大自然里找靈氣,在鄉(xiāng)野里避浮氣,在泥土里接地氣。


在前院,我又看見幾棵正在開花的棗樹。棗花不鮮艷,不顯眼,開得也不甚熱烈。那些淡黃色的小碎花,隱在繁密的樹葉間,不細看,壓根兒不會注意它的樣子。但它散發(fā)出的淡雅香氣,讓人無法忽略它的存在。


李老師的前院栽了多種花木,梔子、木槿、忍冬、鳶尾、鳳仙與蜀葵正值花期,它們熱烈綻放,吐露芳香,眾人在花間品茗談心,不亦樂乎。


李老師立在棗樹底下,瘦削身形未撐滿的布衫被野風鼓曳著,不時有棗花落在他的肩頭。那場景,宛若一部電影里的鏡頭。我的腦海里上映著的這部影片中,一個癡迷書法、夜不能寐的農家孩子,滿臉歡喜地捧著他被老師畫滿了獎勵紅圈的描紅本;畫面轉換,孩子變成少年,在煤油燈下一遍遍地臨帖 ;畫面再變成目光堅毅的青年,不停地行走在拜師學藝的途中 ;之后是一幀幀捧著金色獲獎證書的得意書家,在掌聲中走上講臺、高堂,成為客座教授、藝術總監(jiān),作品屢屢入展、被收藏……最后,他又回到了故土,成了一抹定格在棗樹下的剪影。


歷代書法名家傳世的名帖,多是書寫日常的生活帖,不知怎的,我很堅信,心境澄明的書法家李多來必能書寫出屬于自己的生活帖,此刻,我們不妨假設它叫《棗花帖》。 


微信圖片_20240517114348.jpg

李多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安徽省書法創(chuàng)作研究院研究員,嘉興南湖學院客座教授。


責任編輯:王燦燦 校對:海洋

中國周刊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公眾號

Top